内容:
被新闻发布的数字吓坏之后,该如何恢复理性?
关于「危险」的成份,哪怕是百万分之一,都嫌太多。
但究竟吃下多少、身体残留多少,就会影响到我?
聪明人应该具备的数字观念
英国Amazon网路书店科普排行榜第1名
英国一年狂销26万册
英国央行总裁、《金融时报》、《经济学人》、《新科学人》……一致推荐
●几PPM的含量,民众无须担心
●使用手机会让罹患脑瘤的风险提高两倍
●油炸食品吃多容易致癌
●测速照相可以降低肇事率
如果你相信这些新闻标题,你就被唬住了。它们既不真、也不假。
日常生活中,到处都是数字,数字俨然已成为现在最高级的语言,会说这种话的人,称霸为王。数字让人一看就懂的特性,往往比长篇大论的文字更吸引民众的注意力。
但数字却往往被操弄来欺骗社会大众,而不是让大家明了事情的真相,数字的角色极端模糊,既有信服力,又有欺骗力,到底我们要如何看透数字?
媒体利用社会大众对食物与环境健康的恐惧,经常报导譁众取宠的数据,一律搭配「研究显示,可能会致命」的耸动标题。关于「危险」的成份,哪怕是百万分之一,都嫌太多,关键不在多少ppm、多少微波量,你还得知道持续多久。
两倍的风险听起来很严重,问题是,要用几年手机?从十万分之一的可能,增加一倍吗?
高温油炸食品会致癌,问题是,要吃多少、连吃多久,才会致癌?
长期忧心青少年犯罪的人,终于找到最新的佐证数字,但青少年以为的犯罪,就是法律定义的犯罪吗?
政府单位爱引用数字支持自己的施政方针,但新闻从来不说,有些地区自从装设了测速照相机,车祸数目不减反增。
聪明人不被数字唬弄。牛津大学首席经济学者与名记者联手出击,拆穿统计学上重复计算、骗人图形等唬人伎俩,引用生活中切身相关的新闻事件,利用普通人所具备的常识、生活经验与能力,带领读者还原事件的真相,练就一生受用的数字透视力。
|